实用中小型电机手册电刷的正确使用与维护
实践经验表明 . 正确地选用 、 安装 、 维护电刷对电机的换向影响很大
有的换向不良
或换向困难的电机 , 选用合适的电刷后就能使换向性能合格 。 有的原换向性能良好的电机由于没有对电刷进行正确维护 , 使换向性能恶化 . 正确地选用 、 安装和维护电刷应注
意以下问题 :
1 . 电刷与刷握的配合应符合要求
装置新电刷时 , 应注意刷体与刷握的间隙 , 电刷在刷握中要能够移动自如 , 但不允许摆动 . 刷体在厚度与宽度的两个方向上的间隙应为 0 . 1 - 0 . 3 mm ( 国际电工委员会 136 - 1号出版物电机电刷和刷握的尺寸第一部分 , 在主要尺寸和公差中 , 根据电刷和刷握的主
要尺寸规定了具体的极限值和间距公差值 ) 。 间隙太小 , 刷体容易卡塞 : 间隙大 , 使刷体滑动接触不稳定 。
刷握下边缘与换向器 ( 或滑环> 间的距离应保持在 2 3 mm 。 间距过小 . 有可能触碰换向器表面 , 划伤换向器的丁作面 ; 间距过大 , 有可能造成电刷颤动当刷握内壁由于火花的烧伤 , 出现斑痕 、 内壁不平 , 影响刷体上下自由活动的情况时 . 应及时卸下修整 。
2 . 弹簧压力应保持均一 , 压力大小符合要求
加在电刷上的弹簧压力应尽可能保持均一 , 在并联运行的电刷中尤其重要压力过大 , 造成刷体与换向器 ( 或滑环 ) 的磨损增大 ; 压力过小 , 影响刷体与换向器的稳定接触 。严重时 , 甚至会导致刷体破损 。 对于并联运行的电刷 , 压力不均一则会导致电流的不均匀分布 , 通过电流大的电刷发热就更高 . 负载就更大 , 这会导致刷瓣烧坏 . 电刷下出现急剧的火花 D 因此 , 必须经常检查加于电刷上的压力 、 使其保持均一 。刷握机构中各转动部件的卡阻失灵 . 在实际维护中容易被忽视 . 往往弹簧压力不一定存在问题 , 而刷顶实际承受的压力大大减小 , 造成不应有的故障 , 也应予注意 。
3 . 电刷上的部件应保持完好
当扩管电刷的铆钉出现松动或压板断裂以及填塞电刷的铜粉和导线脱出 、 松动时 ,须及时更换新电刷 , 以免划伤电刷工作面 , 产生短路事故 D
4 . 正确地研磨电刷
安装好电刷 , 在正式运行之前 , 应对电刷工作面进行研磨 。 将电刷置入刷握中 , 刷体与换向器之间置人一条玻璃砂纸或细粒氧化铝砂纸 ( 不可采用碳化硅砂纸 , 因为这种砂纸含有硬质颗粒金刚砂 , 在研磨时会落人换向器上或换向片间 , 当电机运行时引起换向器急剧磨损 ) , 施加正常的压力 . 对单向运行的电机 . 沿电机运转方向 , 紧贴换向器弧面 ,抽动砂纸 。 对可逆转电机 , 允许双向抽动砂纸 、 进行研磨电刷工作面 3 当电刷与换向器弧面完全吻合之后 , 要彻底清除换向器工作面与沟槽间余留下来的炭粉和砂粒 。 然后 .还应在通电的情况下进行研磨 , 以额定值 2 5 % 左右的负荷电流 , 运行数小时 , 立至建立起光亮平滑的镜面 。
研磨后 , 可用压缩空气或风箱清理换向器表面的炭粉 , 压缩空气应排除油或水分 , 随后用白布浸蘸酒精或汽油进行擦拭 。
5 . 保持换向器良好的表面状态
在电机运行中 , 应保持换向器和电刷间良好的接触 . 换向器应保持尽可能的圆度 . 换向器变形和偏心均会使电刷振动 、 跳动 、 接触变坏 。如果变形超过允许限度 , 必须车削换向器 。 车削时按下述技术条件为宜 : 线速度0 . 45 ~ 0 . 7 m / s ; 车削深度 < 0 . 1 mm ; 进刀量 0 . ( J 5( J . lmm / rD车削换向器的旋转方向应与它在电机上工作时旋转的方向一致 , 车削后 . 应对工作面进行研磨 。
换向器长期工作时 , 应定期对换向片倒角和云母片下亥 U , 以保证刷体的稳定接触 . 倒角一般是 0 . 5 mmX 45 ° , 万母片下刻深度约等于两相邻换向片间距离 ( 1 1 . 5 mm ) , 万母槽不应偏斜 。
6 . 正确地使用与更换电刷
同一台电机不得使用两种以上牌号的电刷 . 因为这样会造成并联电刷负荷电流的非均匀发布 • 容易使个别电刷产生过热和火花现象 . 导致烧坏电刷引出导线和附件 D 但对某些电流大 、 换向困难的电机 , 方可采用双子电刷 , 滑入端采用允许电流密度大或润滑性能好的电刷 ( 如石墨基电化石墨刷 ) , 滑出边配用换向性能好的电( 如炭黑基电化石墨刷 ) ; 有时 , 负刷全部采用成膜性能良好的石墨基电化石墨刷 , 正刷全部采用换向性能好的炭黑基电化石墨电刷 。 但是 , 这必须通过试验确定 。
不允许直接往换向器上涂抹油 、 脂 、 蜡等润滑物质 ,为这样会污染集流部件 , 影响导电性能 . 导致刷体过热 。 为改善集流部件的滑动特性 . 使用单位可向电刷制造厂订购润滑性能和耐磨性能好的特殊浸渍电刷 。 浸渍电刷的润滑性能和耐磨性能提高异常明显 。 对产生机械性火花的情况 , 采用可降低摩擦系数的浸渍电刷 , 这样火花便可得到抑制 。 一般情况下 , 浸渍电刷的换向性能在不 N 程度上将有所改善 . 因此 . 对换向困难的电机 , 必须采用相应的措施 。经过长期运行的电刷 , 刷体 、 导线和其他金属部件产生氧化 、 腐蚀 , 刷体磨耗长短不一 , 电刷宜一次全部更新 , 如果新旧电刷混用 , 也会出现电流分布不均的现象 。
7 . 保护电刷成膜性能
电刷在换向器表面运行时 , 在电刷的轨迹处 , 将形成一层薄的氧化膜 , 这些薄膜对电机的换向 , 电刷和换向器间的摩擦和磨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薄膜的最下层为氧化膜 , 对铜环来说 , 其主要成分为氧化亚铜 ( C a . 0 > , 其次是氧化铜 , 其上为炭粉 ( 石墨粉 K 和水膜 . 炭粉为电刷磨落的物质 , 水膜则为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形成 . 这层氧化膜起着良好的润猾作用 , 能降低摩擦系数和磨损程度 。正常的薄膜应该是有光泽 、 质地均匀 、 厚度适中 . 无损伤和烧痕的 . 要维护好换向器薄膜丄作面
换向器薄膜的颜色究竟选哪种颜色好 , 哪种颜色不好 , 尚无统一的说法 , 但它与电刷和换向器的材质 、 电刷运行条件和周围介质有关 , 只要换向器薄膜能符合上述标准 , 那么 , 这种颜色便是正常和良好的 。
如果电机换向恶劣 , 换向器薄膜烧伤 , 乌黑而无光泽 . 可将换向器原来的薄瞋打去 ,使之重新建立起新的薄膜 。
对电机处于有害介质的环境 , 氧化膜形成过厚时 . 宜采用具有研磨性的电刷 , 以保持合适的氧化膜层 。
8 . 减少电刷的磨损
由于电机机组连续运转 , 如果电刷磨损较快 . 更换电刷的次数必然增多 , 加大了维护工作量 • 所以 , 除了采用便于更换电刷的机构外 . 应尽量减少电刷的磨损 , 延长其使用寿命机械性异常磨损主要取决于弹簧压力 , 圆阓速度 , 换向器偏摆和偏心 , 换向片及云母片突起和凹陷等 „
引起电气性磨损增大的原因有 : 刷下出现火花 ; 刷体负荷电流超高 。 弹簧压力 、 电刷质量不均 , 同台电机采用不同牌号电刷 , 同牌号电刷电阻系数波动范围大等都能使个别电刷下负荷电流过大 , 造成电刷不均匀的磨损 。
9 . 减少换向器磨损
换向器磨损表面的形式是出现条纹 ( 深 0 . 01 mm 以下发丝般的条痕 ) , 或出现与刷体等宽的凹槽 ( 深度为 0 . 1 mm 以上的锯齿状带痕 ) 。 出现上述情况时 , 应注意调整空气绝对湿度的大小 , 避免换向器表面油脂的污染 . 防止空气中有害气体 ( 如硫化氢 、 酸气 、 氨 、硅有机化合物的挥发物等 ) 和灰尘 , 电刷中存在硬质颗粒也能增加对换向器的磨损
10 . 保持适宜的湿度
湿度过低 • 换向器薄膜变薄 . 甚至不易形成 . 刷体出现异常噪音和振动 . 电刷磨损急剧增大 ; 湿度过大 , 换向器氧化膜增厚 , 大面积生成条纹 , 刷面出现镀铜现象 , 这时,应采用带有研磨性的电刷 , 以保持适宜的氧化膜 。
11 . 避免并联电刷电流分布异常
高速电机在长期运行中 , 有时会出现刷体温度超高 , 导线过热变色 , 严重时导线烧断或松动脱出的现象 , 出现在个别电刷上的这种现象 . 主要是并联电刷电流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而造成这种故障的原因又很多 , 如 : 弹簧压力不均衡 , 电刷的质量不均一 , 出现气垫现象等为了消除气垫现象 . 改善并联电刷电流的均勻分布状况 . 可以采用刻槽电刷或钻孔电刷 。
12 . 注意选用电刷
电气性火花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 , 大体上有电机电磁故障和电刷材质与结构的选型不当等
产生机械性火花的实质是滑动部件未能达到稳定而可靠的接触 。 其原闲有 : 换向器作表面出现平坦区段 , 个别换向片突起或凹陷 , 换向器 : 丨 . 作面出现凹槽和突出 , 换向片
未倒角或倒角不良 , 云母片下刻不良等 ; 电机振动 ; 刷握机构的转动部件阻卡 ; 弹簧压力过小或不均 ; 倾斜式电刷安装角度不正确 ; 电刷选型不当等 。
为改善电机滑动部件的稳定接触 , 可以采用以下结构的电 S ij : 分瓣式电刷 ; 并列式电
刷 ; 倾斜式电刷 ; 橡胶压板电刷 ; 浸渍电刷 ; 滑动性能良好的石墨基电化石墨电刷 。
为消除电气性火花 , 改善电机的换向状态 , 可以采用以下结构的电刷和措施 : 分瓣式电刷 ; 并列式电刷 ; 刻槽电刷 ; 碳纤维复层电刷 ; 双牌号组合电刷 ; 换向性能好的炭黑基电化石墨电刷 ; 树脂粘结的高阻电刷等 。
实践表明 , 采用分块式电刷对改善直流牵引电动机的换 M 行之有效 。
其结构的特点如下 :
( 1 ) 刷体分为两片 . 因而提高了电刷抑制火花的能力 。 因为当换向元件结束换向的瞬间 , 换向回路中尚有一部分电磁能量要释放出来 , 当这部分能量足够大时 , 就会产生换向火花 。 而附加换甸电流~的大小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换 I 。回路的电阻 。 电刷分为两瓣 , 增大了电刷的横向电阻 , 即增大了换向冋路的电阻 , 减小了换向元件中的附加换向电流^, 从而改善了电机的换向 。
( 2 ) 刷体分为两瓣 , 由于每瓣电刷可以相对独立动作 , 随动性能好 , 各瓣同时跳离换4 器表面的机会较少 , 从而改善了电刷的滑动接触 .
( 3 ) 当电机高速运行时 , 电刷在刷握中将产生高频的颤振 , 这种颤振将加剧刷瓣松动 、脱落 , 增大机械性火花 „ 该结构在刷顶上粘有一层硅橡胶压垫 , 可以大大地减弱传递到电刷的振动 , 提高电刷的机械冲击强度 . 减少刷瓣松动和脱落的现象 。 电刷压力变化也较小
( 4 ) 在硅橡胶压垫上粘有一层有机硅层压玻璃布板 , 可以防止硅橡胶压垫在压指的长时间作用下而硬化或破损 , 使吸振效果减弱 。 同时 , 它使压指与刷体之间绝缘 , 能避免当刷瓣脱落或松动时 . 电流通过刷盒和弹簧 . 使其免遭损伤
选择哪种电刷 , 需要综合考虑各种 W 素 , 一般是通过实践来确定合适的电刷 。 有些电刷虽然型号相同 , 但生产单位不相同 , 甚至仅硬度不同 , 对电机换向影响就不同— 台电机应采用同一型号和同一尺寸的电刷—刷杆上的电刷都是并联工作的 ,当使用不同型号 、 不同规格的电刷时 , 具有较小电阻的电刷流过的电流较大 , 发热严重 , 从而又使电阻减低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导致部分电刷过热烧坏或把刷瓣烧红 、 烧断 。
第 1 0 章 电 机 试 验
1 0 . 1 概 述
1 0 . 1 . 1 试 验 类 型 和 项 目
1 . 型式试验与检查试验
电机产品试验分为型式试验和检查试验 , 型式试验和检查试验所需进行的试验项 B
在国家标准或产品的技术条件屮有相应规定 。
型式试验的目的是对电机的电气和机械性能进行全面的检查 , 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技
术条件与设计要求 ; 同时也可为以后改进产品提供依据 。
如属于下列情况之一 , 则应进行型式试验 :
( 1 ) 新产品试制完成时 。
( 2 ) 电机的设计和丁艺变更足以使某些性能发生明显变化时
( 3 ) 成批生产电机的定期抽试a
( 4 > 检查试验的结果与以前的型式试验结果对比超出允许偏差时3
对每台新装配完成的电机, 均应进行检查试验,其 0 的是检验每台产品是否合格(即是否符合设计与制造的基本要求)所需进行的为数不多的试验
2 . 电机的试验项目
同步电机的型式试验项目列举如下 . 其中带有 • 标 E 的也为检查试验项目 :
( 1 ) 绕组对机壳及其相互间绝缘电阻测定 。
( 2 ) 绕组在实际冷状态下直流电阻测定 .
( 3 ) 超速试验 。
( 4 ) 电枢绕组匝间绝缘介电强度试验
( 5 ) 空载特性测定 。
( 6 ) 电压波形正弦性畸变率测定
( 7 ) 三相稳态短路特性测定 。
( 8 > 额定励磁电流和电压变化率的测定 。
( 9 ) 参数测定 。
( 10 ) 发电机短时过电流或电动机短时过转矩试验
( 11 ) 异步起动的同步电动机 、 调相机的最初起动电流和最初起动转矩的测定
( 12 ) 异步起动的同步电动机标称牵人转矩的测定 „
( 13 ) 同步电动机最大转矩测定
( 14 ) 效率测定 „
( 15 ) 温升试验 „
( 16 ) 冲击短路电流时的机械强度试验 。
异步电动机的型式试验项目和检查试验项目见表 10 - 1
表 1 0 - 1 异步电动机的产品试验项目
序号 | 型式试验项目 | 检查试验项目 |
丄 | 绕组对机壳及绕组相互间绝缘电阻的测 定 | 绕组对机壳及绕组相互间绝缘电阻的测 定 |
2 | 绕组在实际冷状态下直流电阻测定 | 绕组在实际冷状态下直流电阻测定 |
η | 转子开路电压的测定m | 转子开路电压的测记ω |
4 | 空载试验 | 空载试验 |
5 | 堵转试验 | 堵转试验 |
6 | 湄升试验 | |
7 | 负载试验(效宇.、功宇.R数及转差宇.的测 定) | |
8 | 最大转矩的测定 | |
9 | 短时过转矩试验 | |
10 | 起动过程中最小转矩的测定71 | |
11 | 超速试验 | 超速试验 |
12 | 绕组对机壳及绕组相互间绝缘介电强度 试验 | 绕组对机壳及绕组相互间绝缘介电强度 试验 |
13 | 绕组匝间绝缘介电强度试验 | 绕组匝间绝缘介电强度试验 |
① 仅对绕线型转子电动机和换 4 器变速异步电动机 ;
② 仅对笼型转子电动机 j
直流电动机的试验有检查试验 、 型式试验和某些特殊试验之分 . 其相应的试验项目. 见表 10 - 2 。
表 1 0 - 2 直流电动机试验项目
试验项 0 | 检杳试验 | 型式试验 | 特殊试验Τ |
电刷中性位置的确定 | V1' | V. | |
绕组对机壳及相互间绝缘电阻的测定 | V | V | |
绕组在实际冷却状态下直流电阻的测定 | 々 | 々 | |
空载特性的测定 | V. | ||
温升试验 | V | ||
额定负载试验 | 々 | 々 | |
短时过电流(对于发电机)和短时过转矩(对于电动 机)试验 | V. | V. | |
换向检查 | V. | V. |
试 验项目 | 检查试验 | 型式试验 | 特殊试验& |
额定电ΕΕ变化率(对于发电机)和额定转速变化率 (对于电动机)的测定 | V. | V. | |
效率的测定 | V | ||
无火花换向丨X域的测定 | V | ||
超速试验 | V. | V. | |
电枢绕组匝间绝缘强度试验 | V | V | |
绕组对机壳及其相互间绝缘强度试验 | V | V | |
转动惯量的测定 | V. | ||
无线电干扰端子电压的测定 | V | ||
振动、噪声的测定 | V |
① 表屮标有 “ v ” 者表示应进行试验 。
© 产品有特殊要求时 . 才进行特殊试验 „
1 0 . 1 . 2 电 机 试 验 前 的 准 备
一 、 测量仪器的选择
试验时 , 采用的电气测量仪表的准确度 , 应不低于 0 . 5 级 ( 兆欧表除外 相功率表的准确度应不低于 1.0 级 ; 互感器的准确度应不低于 0 . 2 级 : 电量变送器的准确度应不低于 0 . 5 % ( 检查试验时应不低 1 % 。 数字式转速测 M 仪 ( 包括十进频宇仪 ) 及转差率测量仪的准确度应不低于 0 . ± 1 个字 ; 转矩测量仪及测功机的准确度应不低于 1°( 实测效率时应不低于 0 . 5 % 测力计的准确度应不低于 1 . 0 级 : 温度计的误差在士 1 ° C 以内 。选择仪表时 , 应使测量值位于 20 % 95 % 仪表 M 程范围内 t 在用两瓦特表法测量= 相功率时 , 应尽量使被测的电压及电流值分别不低于瓦特表的电压量程及电流量程的对( 30 W 及以下的电机 , 应选用仪表损耗不足以影响测 S 准确度的电流表和瓦特表.
二 、 试验前检测
( 一 > 一 般 检 查 内 容
电机在进行试验之前 , 应进行一般性检查 。 其中包括 :
( 1 ) 检查电机的装配质量 ,如外形是否完整 . 各部分的紧固螺栓是否旋紧,出线端的连接和出线标记是否正确
( 2 ) 气隙是否均匀 ( 总装时检查 ) , 转子转动是否灵活以及轴承是否运转平稳 。
( 3 ) 如果是滑动轴承 . 应检查油箱是否有油 , 用油是否清洁 , 油量是否合适 , 观察是否漏油 。
( 4 ) 直流电机和绕线转子电机应检查电刷 、 刷架及集电环的装配质量 , 以及电刷与换向器或集电环接触是否良好 , 电刷位置是否正确 , 电刷在刷握中是否灵活 , 电刷压力是否符合要求 。
( 5 ) 封闭 A 冷式电机应检查排风系统是否良好 。
( 6 ) 检查电机轴伸 、 换向器的径向圆跳动是否符合要求
( 7 ) 检查电机安装尺寸有无改变等 。
( 二 > 轴 伸 的 径 向 圆 跳 动 检 查 方 法
电机轴伸径向圆跳动在轴伸长度一半处测量 3 测量时 . 将电机放在平板上 , 用 1 级精度的千分表 ( 分度直为 0 . 01 mm ) 固定在磁性千分表架上将千分表的测轴沿被测物的直径方向 , 靠在被测物表面轴向长度的中点 , 压进一定长度 ( 最大压进量的 20 %-5 0 % ) 。 使转子缓慢转动一周 , 除键槽外 , T• 分表指针在两极限位置的指示值之差 ,即为所求的径向圆跳动值 。电机轴伸长度一半处的径向圆跳动误差应符合表 10 - 3 的规定.
表 10 - 3 轴伸径向圆跳动公差
轴伸直径D | 径Μ圆跳动公差 | 轴伸直径D | 径R圆跳动公差 | ||
-.般级 | 提高级(用户耍求时) | -.般级 | 提高级(用户耍求时) | ||
〉3〜6 | 0. 025 | 0. 012 | 二> 3 0 〜5 0 | 0. 050 | 0. 02〇 |
> 6〜10 | 0. 030 | 0. 01 〇 | > 50 — 80 | 0. 060 | 0. 030 |
> 10 〜18 | 0. 035 | 0. 018 | > 80〜120 | 0. 070 | 0. 03〇 |
> 18〜30 | 0. 040 | 0. 021 | > 120〜180 | 0. 10 |
( 三 > 气 隙 检 查 方 法
电机的气隙大小及对称性 , 集中反映了电机的加丄质量和总装质量 . 对电机的性能和运行可靠性有重大影响 。
1 . 测 M 方法
在实际生产中 , 气隙的大小常用塞尺测量 。 测量时 . 将不同厚度的塞尺片逐个插入电机定转子铁心的齿部之间 , 如果恰好松紧适宜 , 塞尺的厚度就作为气隙的间隙值 „ 塞尺须顺着电机转轴方向插人铁心 , 若左右偏斜会使测量值偏小
塞尺插入铁心的深度不得少于 3 0 mm , 尽可能达到两个铁心段的长度 。 由于铁心的齿胀现象 . 插得太浅会使测量值偏大 。 采用开 n 槽铁心的电机 , 塞 R 不得插在线圈的槽楔上 „
对于小型电机 , 一般只用塞尺来检查气隙对称性 . 气隙的大小按定子铁心内径与转子铁心外径之差来确定
大型座式轴承电机的气隙 , 须在上 、 下 、 左 、 右测量四点 . 以便在装配时调整定子的位置 。 电机的气隙须在铁心两端分别测量 , 封闭式电机允许只测量一端 。
2 . 对气隙大小及对称性的要求
大型座式轴承电机的气隙不均度按下式计算
大型电机的气隙对称性要求较高 ; 铁心的任何一端气隙不均匀度不超过 5 % 10 % 。同一方向两端气隙之差 , 不超过气隙平均值的 5 % 。 采用滑动轴承的大型电机 , 通常将上端气隙调整到比下端气隙大 0 . 05 mm 。 因为测量气隙时 , 转子轴颈与下轴瓦紧密接触 .上轴瓦与轴颈有间隙 0 . 1 0 . 25 mnu 如果丄端气隙较小 , 容易在单边磁拉力作用下引起定 、 转子相擦或使电机运行恶化中小型电机的气隙不均勻度应不大于表 10 - 4 的规定.
表 10 - 4 气隙不均匀度容差
(5(mm) | 0. 20 | 0. 25 | 0. 30 | 0. 35 | 0. 40 | 0. 45 | 0. 50 | 0. 55 | 0. 60 | 0. 65 | 0. 70 | 0. 75 |
f…) | 26. ο | 2o. 5 | 21. 5 | 23. 5 | 23. 0 | 22. 0 | 21. 5 | 20. 5 | 19. 7 | 19. 0 | 18. 5 | 13. 0 |
mm) | 0. 80 | 0. 85 | 0. 90 | 0. 95 | 1. 00 | 1. 05 | 1. 10 | 1. 15 | 1. 20 | 1. 25 | 1. 30 | 1. 40 |
17. 5 | 1 7. 0 | 16. 0 | 15. 5 | 15. 0 | 14. 5 | 14. 0 | 13. 5 | Ί3. 0 | 12. 5 | Ί2. 0 | 10. 0 |
注 气 隙 公 称 值 ;
£ — 不 均 勾 值 . 其 定 义 为
其屮 ft 、 ft 、 & 为相距 i 20 ° 测得的气隙值 „
( 四 ) 直 流 电 机 电 刷 中 性 线 的 测 定
电刷中性线的测定有感应法 、 正反转发电机法 、 正反转电动机法 。 试验前 , 电刷与换
向器 T . 作面的接触应良好 。
1 . 感丨 ir 法
电枢静止 , 励磁绕组他励 , 将毫伏表接在相邻的两组电刷上 , 并交替地接通和断开电机的励磁电流 ( 图 10 - 1 ) 。 逐步移动刷架的位置 , 在每一个不同位置上测量电枢绕组的感应电动势当感应电动势最接近零时 , 即可认为电刷位于中性线上 , 毫伏表的读数推荐以励磁电流断开时的读数为准 。
2 . 正反转发电机法
试验时 , 电机励磁绕组他励 . 在保持转速 、 励磁电流及负载 ( 接近额定值 ) 不变的情况下 , 逐步移动刷架位置 。 在每一个不同位置上测量电机在正转及反转时的电枢电压 , 直到两个电压数值最接近时为止 , 此时即可认为电刷位于中性线上 。
3 . 正反转电动机法
试验时 , 在保持电机电枢电压 、 励磁电流及负载 ( 接近额定值 ) 不变的情况下 , 逐步移动刷架位置 。 在每一个不 N 位置上测 M 电机在正转及反转时的转速 . 直到两个方向的转速最接近时为止 , 此时即可认为电刷位于中性线上 3
10.1 . 3 电机装配后的空转试验
电机总装后 , 一般都要进行空转检查 , 检查电机振动 、 响声以及轴承 、 电刷装置的运
行情况是否正常 , 并将电机调整到适合于测试的完好状态 。 空转检查的持续时间 , 根据
电机容量不同而不同 , 一般为 10 30 mm , 大型座式轴承电机的空转时间需适当延长 , 直
到滑动轴承温度稳定 。 为了减少产品检试时间 , 在电源设备容量允许的情况下 , 可以多
台电机同时进行空转试验 。
不可逆转的电机投入运转前 , 应先起动一下以检查转向 、 若与正常转向不符 , 就立即
断电停车改变转向 。 有些滑动轴承只有在预定转向下润滑才正常 ; 螺桨式风扇和倾斜式
离心风扇只有在预定转向下通风才正常 ; 某些电动机只准往一个方向旋转 。
1 . 滚动轴承的检查
滚动轴承的运行情况 , 通常在电机空载运转即将结束时检查 : 诊听轴承噪声 , 测量轴
承温度或电机惰行时间 , 观察是否漏油或甩油 。 噪声是否正常可根据下列情况来判别 :
( 1 ) 允许轴承有均匀而连续的哗哗声或龄啦声,有低的轰轰声。但噪声不得过大噪声大的轴承,一般工作表面较粗糙,内外圏径向偏摆较大。寿命较短 。
( 2 ) 轴承不得有由下列疵病引起的断续而不均勻的嚓嚓敲击声或沙沙嘶哑声 : 轴承内有铁屑 、 砂粒 、 滚动体不圆 、 滚动体或内外圈滚道有裂痕 、 锈浊 。 也不容许存在保持圈与滚动体的相擦声 。
( 3 ) 不允许存在因轴承内外圈不同心 , 轴承内外圈滚道偏斜 ; 轴承径向游隙太小 ( 常
常是由于轴承内圈与转轴配合过盈太大而引起 ) ; 端盖轴承室不圆度偏差过大 ; 轴承润滑
不良而发生干摩擦等因素引起的滚动体局部接触过紧的啸叫声
( 4 > 对轴承噪声的最低要求是不应有时隐时现的杂声 , 轴承温度应在规定范围之内
2 . 滑动轴承检查
新装配的电机刚投人运行时,须特别注意检查滑动轴承的润滑状况 ,油环润滑的轴承, 油环应平稳转动,带油量充足,装配时应防止轴承座油面太低,润滑油黏度太低或油环不圆等现象空转检查中应测量轴瓦温度.油环润滑的轴承,轴瓦温度或油温一般不得超过65℃ 强迫润滑的轴承,出油温度一般不应超过 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