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泵阀

021-6627-0605

周一至周五9:00-18:00

壹泵阀 >>手册>>电机手册>>速异步电动机设计>>2.5.1 3丫/3 丫接法的换相变极绕组设计

2.5.1 3丫/3 丫接法的换相变极绕组设计

当双速绕组中双速下的极对数Pl/P2Pl (或p2)为非3的整 数倍而/>2(或Pl)恰为3的整数倍时,如2Pl/2p2为4/6极、6/8极、 10/12极…,采用含有3 丫/3 丫接法的换相变极绕组,可使双速电动 机获得优良性能,且引出线只有六根,变速切换开关和双绕组双速电 动机一样简单(即低、高速各用一只三相电源开关即可实现变极切 换),变速切换可靠性高。下面通过三个实例即10/12极3 丫/3 丫 + 丫接法、6/8极3 丫/3 丫 + 2 丫接法、4/6极4 丫/3 丫接法来阐述这种 换相变极绕组及其设计方法。在这种双速绕组中,其3 丫/3 丫部分 (共有9个线圈组构成)在变极时需换相,称为“基本绕组”。剩下部 分为“调整绕组”。当为3 丫/3 丫 + 2 丫及4 丫/3 丫接法时,其“基本 绕组”与“调整绕组”每个线圈可有相同的匝数和线规,对生产管理有 利;当为3丫/3 丫 + 丫或3 丫十丫/3 丫 + 丫接法时,“基本绕组”每个 线圈的匝数约为“调整绕组”的3倍而其导线截面积为1/3倍,以使 每线圈电密相同,每槽槽满率一致。

1. 3 丫/3 丫 + 丫接法的换相变极绕组

【例1】2 = 90,      10/12极,3 丫/3 丫+丫接法的换相

变极绕组的设计

图2-14为3 丫/3 丫 + 丫接法的双速绕组接线图,该绕组由9个
线圈组 1^、Vh Wi、U2、V2、W2、U3、V3、W3 组成 3 丫/3 丫接法
的“基本绕组”和3个线圈组Ul、v,、w,组成的“调整绕组”串联
而成,6根引出线分别为④、⑤、⑥、①、②、③,三相电源幵关
$与82互锁,当$合闸④、⑤、⑥接三相电源时为2/>1=10极,3
丫接法(此时S,断开);当$合闸①、②、③接三相电源时为2/>2
=12极、3 丫+丫接法(此时$断开),它与图2-1的2 丫/△(或2
丫/丫)接法的反向变极绕组相比,省去了图2-1中高速运行时需将
引出线①②③短接的三相开关,使变速切换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blob.png

当线圈组A的线圈号确定后,可据此再用“三等分”原理确 定图2-17中“基本绕组”的9个线圈组的线圈号,见表2-8。表中 还列出了“调整绕组"每相两个线圈组的线圈号。观察图2-18可 以看出,在8极下线圈组Ul、u丨的槽相量同相位同大小(在8极下 不会产生内部环流),a它

们与线圈组A、U2、113接近于同相位, 可使8极分布系数较高U相及w相的情况与此相同);当电动机 在6极下运行时,由线圈组Ul、u[所造成的闭路中的合成电动势 恰好为零(在图2-!8中6极下该闭路内,每支路3个线圈的合成电 动势即槽相量4、-48、20之合成电动势为零,且56、40、-12之 合成电动势亦为零),所以6极运行时该闭路内不会造成环流。同 理,山线圈组v,、Vl'形成的闭合回路及由Wl、w丨形成的闭路内亦 可避免6极下的环流。

表 2«8 Z

= 72、极、3丫/3丫+ 2丫




接法各线圈组的线圈号



将电机圆周

线圈

组号






“3等分”的槽


各线圈组的线圈(槽相*)号


号对应关系






n

u丨

1,

2,

3,

-13, -14,

-15

n ± Z/3

V,

25.

26,

27,

-37, -38,

-39

n±17Jl

W,

49,

50,

51,

-61, -62,

-63

W


-46,

-47,

57,

58, 59,

-69

屮土 Z/3


-70,

-71,

9.

10, 11,

-21

n! ±2Z/Z

w2

-22,

-23、

33,

34, 35,

-45

^et


19,

-29,

-30,

-31, 41,

42

a ± Z/3

V3

43,

-53,

-54,

-55 , 65,

66

n^±2Z/3

w3

67,

_ 5,

-6,

-7, 17,

18

n

Ul

20,

-48,

4



Z/3

V|

44,

-72,

28



n ± 2Z/3

W|

68,

-24,

52



n

9

ui

56,

- 12,

40



n 土 Z/3

t

vi

8,

- 36,

64



n ±2Z/3

t

wi

32,

•60,

16



在图2-18的槽号相位图中,线圈组1^等9个线圈组(基本绕 组)的槽相M分布对2/>|=6极而言均为2、2、2,而对2p2 = 8极 而言均为1、1、1、1、1、1。在2Pl=6极下,U相由线圈组LV V、、W,组成的3条并联支路的感应电动势同相位同大小,它与V 相(由U2、V2、”2组成三并联支路)、W相(由U3、V3、W3组成 •:并联支路)之间分别苟120°、24(T电角度的相位差,共间组成了 6极下对称的三相绕组;在2p2 = 8极下,其基本绕组中U相由线 圈组h、U2、U3组成的3条并联支路的感应电动势同相位同大小, 它与V相(由线圈组W V2、V3组成3并联支

路)、W相(由线圈 组WlN W2、W3组成3并联支路)之间分别有120。、240。电角度的 相位差,所以8极F基本绕组中的三相绕组亦是对称的,8极时基 木绕组与调整绕组全部投人正常运行,绕组利用率高;6极时调整 绕组(占总线圈数的1/4)是不被利用的,即只有占总线圈数3/4 的基本绕组投入正常运行,绕组利用率冇所降低,但却得到了 6/8 极下较合理的气隙磁密比值。

取线圈节距y = 10时,6极、8极下的分布系数和绕组系数分 别为:

6 极尺啪:2( 1 + 2cosl5)/6 = 0.977,^ = 8^10/12 x 90 = 0.966, ^dp6 = 0.944

8 极尺也 土 0.8692,/Cpg = sin (10/9 x 90) = 0.9848,/Qpg = 0.856其中8极的分布系数已计及“调整绕组”了,它与“基本绕 组”每个线圈有相同匝数(该系数已考虑2并联支路部分每个线圈 的安匝数为3并联支路中每个线圈的3/2倍)。

图2-19是6/8极、3 丫/3 丫+2 丫接法的双速绕组图,表2-9列 出了 6/8极下各槽线圈被换相的情况。

本实例6极、8极均有高的绕组系数,低的磁动势谐波含量, 双速下的气隙磁密比合理,变速切换可靠性高,其性能较反向变极 的6/8极绕组优越,适用于中小型6/8极双速电动机。

3. 4 丫/3 丫接法(或3 丫/3 丫 + 丫接法)的换相变极绕组设计

【例 3】Z = 36, 2/)丨/2/>2=4/6 极,4 丫/3 丫接法(或 3 丫/3 丫 + 丫接法)的换相变极绕组的设计。

blob.png

本实例是为了便于与图2-9、图2-13所示的2 丫/△或2 丫/丫接法的反向变极绕组进行具体的比较,其中4 丫/3 丫接法的4/6极换相变极绕组的示意图如图2-20所示。其中4极运行时每相有4条并联支路而其第4条支路的三相线圈组U4、V4、W4仍属于“调整绕组”,保证4极的输出功率调整到大于6极(4极的导线总截面积为6极的4/3倍),设计时除应注意4极下每相第4条支路应
与其它3条支路感应电动势间相位同大小之外,还应使该第4支路的-:相在6极运行时,3 v接法中每路星形的星点之间形成的丫形中避免附加电流,这是本例的设计特点。

blob.png

2 = 36、2Pl/2p2 = 4/6极的槽号相位图如图2-6所示。本设计先确定“基本绕组”的9个线圈组由哪些线圈组成,借助图2-6可首先找到线圈组仏的槽相量为K 2、3较合适,因这些槽相量对= 4极而言集中在60。相带范围内,对2p2 = 6极而言集中在90。

相带范围内,使4/6极均有较高的分布系数,且该线圈组的线圈数
z =3 < "9,如图2-21所示。线圈组U,的槽相量确定后,可据此再釆用“三等分”原理确
定“基本绕组”的9个线圈组的线圈号,见表2-10。

blob.png

表 2-10 Z = 36s 2px/2p2:

= 4/6 极、4丫/3丫接法



各线圈组的线圈号



将〖11机圆岡“3等分” 的槽y对应又系

线圈组弓

各线阁m的线圈(槽相量)

n


1,

2,

3

n ± Z/3

V)

13,

14,

15

/I 土 2//3

W,

25,

26,

27

n

u2

- 11,

-12,

19

n ± Z/3

V2

-23,

-24,

31

a ±2Z/3

W2

-35,

-36,

7

ff

n


21,

-28,

-29

ri’ ±zn

V3

33,

_4,

-5

±2Z/3

w3

9,

-16,

-17

从图2-21可看出,9个线圈组的槽相量分布对2Pl= 4极及2P2 =6极而言均为1、K 1,所以2Pl=4极下U相、V相、W相的线 圈组分别为 〇!,、U2、U3)、(V!、V2、V3)、(W】、W2、W3)时能 取得三相对称il每相三条并联支路的感应电动势同相位同大小,而 2/>2 = 6极下U相、V相、W相的线圈组分别由(R、%、WD、 (U2、V2、W2)、(U3、V3、W3)组成时亦能取得三相对称且每相三 条并联支路之间不会出现附加环流;从图2-21的槽号相位图中还 可看出,在2Pl =4极下每相第4条并联支路的调整绕组的槽相量 分别为 U4: - 10、20、-30; V4: -22、32、-6rW4: -34、8、 - 18,其槽相量分布在4极时仍为1、1、1,所以4极时由线圈组 U、U2、U3、U4组成的U相每支路感应电动势同相位同大小,而 由Vt、V2、V3、V4组成的V相及由Wlx W2、W3、W4组成的W相 中,同相各并联支路感应电动势亦同相位同大小。从图2-2〗还可 清楚地看出,电动机在2P2=6极运行时作为调整绕组的U4、V4、认4未被利用又已接成丫形(此时连接该星形的二点即引出线④、 ⑤、⑥是等电位点),为避免其中产生附加电流,要求调整绕组的 每相线圈感应电动势的合成结果为零,而图2-21中6极下U4的槽 相量-10、20、-30恰好彼此之间有12(T电角度的相位差,其合成 的感应电动势为零(%的槽相量-22、32、-46及W4的槽相量

-34、8、- 18在6极F的分布与114时相同,在线圈组V4及%中 合成的感应电动势为零),从而避免了在6极运行时由“调整绕组” U4、V4、W4形成的丫接法绕组中产生附加环流,这是4/6极接成 4 丫/3丫时必需满足的特殊要求。表2-11列出了4/6极下各槽线圈 被换相的情况。

表111 4/6极下各槽线圈的换相情况

槽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极

U

U

U

-V

-V

-V

W

W

W

- U

-U

-U

6极

L)

U

U

-W

-W


V


W


一 V

一 V

槽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4极

V

V

V

-W

-W

-W

U

U

U

-V

-V

-V

6极

U

U

U

-W

-W


V


W


-V

-V

槽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4极

W

W

W

-U

-U

-U

V

V

V

-W

-W

-W

6极

U

U

U

-W

-W


V


W


-V

-V

从表2-11及图2-21可看出,本例4/6极绕组在4极下是典型 的60°相带绕组,适用于对4极的出力和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为 得到较合理的气隙磁密比,可采用节距y = 6,这时的4/6极绕组 系数如下:

4极,尺啪=(1 + 2cos20o)/3 = 0.96,尺# = sin6/9 x 90° = 0.866,^dp4 = 0.96 x 0.866 = 0.831

6^, ^ = (1+2cos30°)/3 = 0.91, Kp6 = sin6/6 x 90° = U /Cdp6 = 0.91 x 1 =0.91

本设计方案中基本绕组和调整绕组每个线圈均有相同的匝数和 线规而且都为y = 6,称为“等元件绕组”,在制造工艺和线圈管理方面是较方便的,图2-9所示的反向变极的4/6极正规分布绕组与本绕组相比,其6极的分布系数已从0.644提高到0.91,有利于改善6极的性能,图2-22是本设计4/6极、4丫/3丫接法的双速绕组图。

尽管图2-22、4丫/3丫接法的4/6极绕组6极的分布系数所示。


top